蟾蜍仙庙的美丽传说
古语有云“家有金蟾,财源绵绵”,自古以来还有“蟾宫折桂”的说法,用以比喻考取进士。蟾蜍,俗称癞蛤蟆,虽外表丑陋,古往今来却有不少美丽传说。
位于化龙镇潭山村玄字东街二巷巷口,有这样一座蟾蜍庙,坐东向西,全庙为花岗岩砌筑的七行滴水门楼状神龛,“双龙戏珠”顶脊,檐下刻“蟾蜍仙庙”四字,一副对联分列左右:“民间财富足 天上月当圆”,乃康有为学生许绍平所提;内供奉菩萨一尊,为蟾蜍大仙之化身,前方设有石香炉。庙体右侧刻有“墓塑蟾蜍大仙像”、“癸未岁仲冬日立”字样和捐赠者名单,显示最近一次重修时间为2003年。
物转星移,蟾蜍仙庙建于何时已无据可考,但“蟾蜍通灵,造福许家”的故事却流传至今。曾荣获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”称号的许永威,向记者娓娓道来关于这仙庙的美丽传说。
据《潭山许氏族志·怪异》记载,潭山开村之日可追溯至北宋绍圣年间,当其时有一约4公里长的明渠,自水牛山脚沿经现玄字东街直通槟榔桥,水栖蛙类藏匿其中。几百年后,这条街巷口建起一“私伙厅”(即小祠堂),紧邻于此是一户许姓人家。40多岁的男户主背部患“搭手痈”(一种毒疮,疮口众多,呈大片块状化脓),疼痛异常、久治不愈。
某日,这许家人在自家天井角发现一蟾蜍,因貌丑,视其为不祥之物,立即燃点松明,擒其背投入现庙址十米多远的一口鱼塘中。殊不知次日半夜,许家有人去小解时发现这只“丑八怪”又出现在天井角,遂活捉之,掷于鱼篓,待入夜时,在其右后脚上绑一寓意吉利的红头绳作记号,把它带动三公里以外的地方“放生”。
时隔几日,这蟾蜍又去而复回,许家人如法炮制,仍不凑效。待第四次捉之,带备香烛冥镪,行至更远处,恭敬拜之,欲送走这“瘟神”。然而就在此时,于不远处发现一整株“对门叶”植物(径上的叶片两两对称),近看原是长期寻觅无果的散心榕,乃治“搭手痈”一大良药。许家人欣喜若狂,采摘回去碾成药汁敷于男户主患处,其后毒疮变小、痛苦减消,逐渐痊愈。
说来也怪,自许家人发现散心榕后,这蟾蜍便消失于世。许家人认为其识途、有灵性,多得它才找到良药治好了病,是他们家的“大福星”。四周邻里听闻此事,也颇为认同,遂合力在“私伙局”对面盖起一座小庙,名曰“蟾蜍仙庙”,用以祭祀神灵,祈求在这蟾蜍大仙的庇佑下,民众平安吉祥。民革时,在一片“破四旧”的浪潮中,有村民为避免该庙遭破坏,将其拆成数件藏起,待改革开放后才按原貌重砌,并置于原位。